? 365 com线路检测
主办:365 com线路检测 |
日期:
全站搜索:
365 com线路检测
  当前位置: 首页水利论谈

党德才:运用系统化思维统筹推进渭河生态区建设

0
来源: 党德才     发布时间:2017-06-20 11:06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省渭河综合治理办公室专职副主任 党德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省委书记娄勤俭同志多次强调要运用系统化思维推动发展,以系统化思维开创陕西兴水治水新局面。省委、省政府决定沿渭河划定一定范围设立渭河生态区,对渭河实施系统建设与保护,这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治水重要思想的陕西实践,对于关中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充分认识系统化思维对渭河生态区建设的指导作用

      系统化思维最重要的特征是注重系统内外部的相互统一、相互协调,注重系统的整体推进、协同发展。运用系统化思维推动发展,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最终达到系统整体的动态平衡。娄勤俭书记强调治水兴水要突出治理的综合性、整体性、协同性,这一系统化思维为渭河生态区建设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必须强化综合施策。渭河生态区红线范围内山水林田湖各要素全部具备,在推进生态区建设过程中,要立足山水林田湖这一生命共同体,针对它们不同的生态功能,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谋划筹划,在建设理念、建设方式、建设措施上综合施策。渭河生态区建设理念上要突破一期渭河综合治理单纯工程化的思维,做到建设与管理并重,利用与保护并行。建设方式上要坚持“不搞大开发、只做大保护”,在生态区内进行有限开发利用,最大限度保护好生态区内的水资源和动植物资源。建设措施上要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减少人工建设对自然环境的扰动,使渭河的生态环境达到自然修复、自然平衡。

      必须强化整体原则。土地资源、水资源、林业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是相互促进又相互制衡的矛盾共同体。要科学把握整体性原则,既强调整体性,又注重差异性,在生态区建设过程中兼顾各种要素,针对各要素不同的生态功能,分类施策,整体推进,达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针对渭河生态区内土地资源、水资源、林业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现状,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湿,逐步将农业生产效率较低的耕地转化为林地,对河道内的滩地进行生态修复,以林地和湿地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障河道自然径流,实现生态自然修复;保障生态系统必须的水资源,以河湖改善区域气候环境,形成生态系统良性反馈的大循环。

      必须强化协同建设。土地资源利用受限、“水多水少”问题共存以及建设资金缺乏是当前渭河生态区建设的主要矛盾,必须从观念、意识、措施上将协同治理放在重要位置。积极联系国土部门,合理调整生态区内土地利用规划,保证适当规模的建设用地。实施渭河生态补水工程,保障渭河生态基流,实行合理的水量调度,做到旱涝均衡,调控有力。在渭河生态系统治理的全过程中,既要充分调动沿渭各市(区)的积极性,又要鼓励市场和社会充分参与,做到两手发力。坚持改革创新,建立严格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奖励制度和破坏生态系统惩治制度,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渭河生态区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以系统化思维作好渭河生态区建设顶层设计

      娄勤俭书记指出,偿还千年历史旧账、建设美丽陕西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渭河流域作为陕西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核心区域,以仅占全省三分之一的土地面积,承载了全省64%的人口和65%的生产总值,是整个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华腹地。建设保护好一条长512公里,宽1-6公里,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态带,对陕西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鲜明的标志性作用,也将对陕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的生态支撑功能,推动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全面追赶超越。

      以全新理念统揽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化治理山水林田湖是建设好渭河生态区的根本途径,要摒弃单纯的治水思维,跳出渭河看渭河,以全局化思维谋划生态区建设。治山要加强对渭河甘陕交界到宝鸡峡大坝区段内山区的管理,实施严格的天然林保护措施,发挥森林植被涵养水源的主体功能,保证渭河陕西段上游一河清水。在渭河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完工,渭河防汛形势得到极大改善的情况下,要变刚性治水为柔性治水,由纯粹的防洪工程向综合利用水资源转变。治林要在巩固提高渭河生态区内森林生态系统建设水平的同时,抓紧补齐生态修复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短板。治田要对渭河滩区进行大面积治理,采用人工措施和自然修复,逐步使河道恢复自然面貌;引导群众逐步恢复水稻种植传统,建设大片区多彩稻田,在关中地区为群众呈现出江南风光。治湖要以下游渭河南山支流蓄滞洪区为依托,实施河湖连通工程,实现水系内部大连通,外部大循环,促进生态区内水资源协调均衡分布。

      以顶层设计构建区域生态体系。结合关中水系建设,重点实施以水生态为主的生态体系建设。以渭河为主轴,南岸以引汉济渭南干线、黑河水库等供水干线为主体,形成西起宝鸡引嘉济清,向东直达华阴的水系大通道;北岸以宝鸡峡引渭、冯家山、泾惠渠、洛惠渠、东雷抽黄、引汉济渭北干线、卤阳湖等工程为主体,形成西起宝鸡,东至合阳的水系大通道;在渭河南北两岸再造两条“渭河”。实施渭河南山支流入渭口生态修复及湿地建设,充分发挥湿地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的作用,发挥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对渭河生态区内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企业逐步实施关停转产,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确保渭河水质达标。

      以生态建设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渭河生态区建设在保护渭河生态的前提下,为沿渭各市(区)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要以渭河生态区统筹协调关中地区生态文明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以水资源为主的生态要素保护,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改善生态环境,形成覆盖沿渭各地的绿色生态带。充分发挥渭河生态区横贯关中6市(区)的桥梁纽带作用,推进沿渭地区在特色产业和重点领域方面合作共赢,形成流域协调联动发展新格局,实现渭河沿岸“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相连、产业集群发展、基础设施完备、群众生活富裕”的特色生态区目标。

三、系统化推进渭河生态区建设的路径做法

      建设渭河生态区,要坚持系统治水、柔性治水,保护优先、生态修复,产业融合、城乡统筹,政府主导、两手发力,惠及群众、促民致富的原则,健全体制、完善机制,强化项目支撑,做到综合施策,切实将省委、省政府建设渭河生态区这一重大决策落实好。

      实施系统建设。全面巩固提升渭河全线整治成果,按照山水林田湖一体治理要求,以“一河、两堤、两带、六区”总体布局为重点,统筹兼顾左右岸、上下游关系,实施滩面整治、河道疏浚、水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及湿地建设、水量保障、水生物保护、河湖连通等工程项目。综合开发利用建设以渭河流域中下游区域内中心城市为核心,重点建设宝鸡—咸阳、西咸—西安、渭北工业园—渭南东大门等组团,引导产业和人口集聚,形成各有特色、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沿渭区域经济发展板块。建设沿渭综合集散服务中心、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基地、滨水休闲游憩区、滨水综合产业开发项目,形成以生态教育、农业休闲、新兴产业为主体的低碳环保经济产业带。

      运用开放思维。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汲取国内外先进的河流生态治理理念和经验,并与渭河现状高度融合,形成独特的、具有前瞻性的生态治理模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积极构建沿渭城镇群,全面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推进沿渭重点示范镇和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形成布局合理、以大带小、功能互补的傍河城镇群。同时要做好渭河与沿岸城市、乡村的互联互通,打造关中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家园”、“海绵城市”集群,促进国际化城市和美丽乡村建设,提高沿渭城市品位。

      推动绿色发展。着力推动生态区低碳循环发展。积极在生态区内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建设绿色清洁低碳能源利用体系。实行最严格的产业准入政策,坚决杜绝“三高”企业入驻。对现有企业要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减少单位产出物质消耗,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严格核定渭河纳污能力,加快建立以纳污能力倒逼沿渭乡村城市污染减排的综合治污和保护模式,大力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切实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筑牢渭河生态安全屏障。加强对生态区内群众的宣传力度,引导群众树立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坚持共享理念。通过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绿色低碳生态产业,既让沿岸群众享受到良好的生态环境,又能够增收致富。通过开放堤顶道路,有效拉近城市和沿渭乡村之间的距离。实施“渭河生态区+农业”、“渭河生态区+旅游”等计划,以沿岸农业资源特色、农业园区布局现状、产业布局现状为基础依托,结合重点城镇、美丽乡村与农业示范园建设,以水系景观和观光休闲农业带动乡村旅游发展,推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使沿渭群众因水受益、因河致富。针对已成工程的管理维护,设立公益性工作岗位,优先考虑沿渭贫困群众,增加群众工资性收入,帮助群众脱贫致富。

      加强体制创新。充分调动沿渭各市(区)主动性,积极探索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主要管理部门与参与管理部门相协同、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各负其责的管理体制,形成既高度统一,又分工协作;既步调一致、又各具特色的管理体制机制,形成统筹谋划、系统规划、分工合作、整体推进的建设管理格局。突出筹融资机制创新。组建国有独资的省渭河集团有限公司,搭建投融资平台,吸纳社会资本,负责建设开发。尝试渭河生态区内相关产业由政府规划监督、企业投资盈利的投融资体制改革,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建设、管理、运营,以市场化形式解决建设资金问题。

Tags:

    审核:本站     责任编辑:本站 宣传中心   编辑: 本站
365 com线路检测微博公众平台
365 com线路检测微信公众平台
Insert title here
如果您在本页面发现错误,请用鼠标选择出错的内容片断 ,然后同时按下“Ctrl ”与“Enter ”键,以便将错误及时通知我们,谢谢您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
网站地图联系方式
365 com线路检测版权所有 Copyright by Shaanxi Province 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
备案编号:陕ICP备14004168号      网站标识码:6100000039      公安机关备案号:61010202000160
地址:西安市尚德路150号      邮编:710004      电话:029-61835268   邮 箱:sxsl_2010@163.com
软件支持:西安迪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 话:029-865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