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365 com线路检测
日期:
365 com线路检测-秦水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秦水文化

一碗米粉一条渠

0
来源: 省水利发展调查与引汉济渭办:蒋建军     发布时间:2018-07-17 09:07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米粉这种美食,一直以来,都是我这个“捞一碗干面喜气洋洋,不放辣椒嘟嘟囔囔”的关中秦人除了面条之外的最爱。这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之前和改革开放之初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它基本是属于南方或仅在岭南一带非常流行的食物,全国其它地方很难见到,不象今天这样,全国南北方的食物到处都是,甚或在国外,你想吃啥都轻易可以吃到。再加之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的数十年间,政策是严格限定人口流动、把人牢牢的固定在家乡的土地上,这也使绝大部分人形成了狭窄的、牢固的、难以改变的味觉记忆。不要说南北方当时的饮食习惯有很大的不同,既就是同一地区不同地方也有了十里风俗不同的说法,其中吃是不同的主要内容之一。改革开放是从南向北推进的,北方的同志时不时的要去参观、考察、学习、取经,还有挂职。那时的交通也不象现在这样方便,所以,去一次南方来回就要好多天。这好多天里,其他还都好说,可这吃饭往往成为大家最头痛、最发愁的的一个问题,毕竟民以食为天嘛。南方一直以来是以食大米为主,这第一、二天,勉为其难的吃点大米饭还能凑合着对付以下,时间稍长,肚子就不客气了,老咕咕叫的提抗议,好像和没吃饭一样不停的闹意见,然而,当时的大部分酒店、食堂是没有馒头和面条出售,工作人员也不会做这些东西,既就是通过当地接待的同志好不容易找到个别有北方食物的地方,也是馒头又小又甜又软,面条大多是开水一煮、放几片绿菜,缺盐、少醋、没辣椒,根本无法解北方人的思面之馋,更难解从小到大,一直吃面,坚守“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不愿走出家门闯天下,时至今日还有不少人拒绝吃米饭的关中汉子思面、思乡之情。这时,米粉—这个外形和北方关中饸饹面一样,又圆又白,可干捞食、可浇卤水(类似关中的臊子)汤食的东西,就成了北方人在南方时的最爱,吃一两碗,可以大大缓解一下吃面之馋、平息一下肚子的抗议。也自从发现米粉可满足自己吃面的情感要求,去南方公干、私游时再也不为吃饭发愁了。渐渐的,这一食物成了自己去南方时的标配,时间长了不吃,偶尔还要在自己工作的北方城市找一家米粉店过过瘾。时不时,还在心里戏谑,改革开放也让自己的面肚子开放了,这真是意外的收获呀。当然,吃的多了,心里就对各地不同口味的米粉有个评价,记得最对自己胃口的还是十多年前在桂林地摊上两元伍角钱那一碗早餐米粉,那份香辣味至今还记忆犹新。也就是那一次,还专程驱车60多公里从桂林到兴安看了看灵渠,那也是第一次到灵渠,当时的灵渠可能是刚刚被开发成旅游景点,设施还非常简单,没有围墙和水街,印象兴安城还没有发展到灵渠边。看着贴在几间房屋一面山墙上的灵渠简介,听着当地讲解员小姑娘的介绍,拍了拍照片,当时,倒是把灵渠和都江堰、郑国渠联系起来想了想,也知道了它和当时的秦朝、秦军、秦人的联系。但实在没有想到,自己在桂林最爱吃的米粉和它会有什么联系,讲解员小姑娘也没有讲——估计当时她和我一样也不知道这个联系。直到有一天,一个大学的教授在一个很正式的场合讲:桂林米粉这种食物,是从陕西的面条演化过来的,和修灵渠有密切关系。自己才恍然大悟,哦,原来如此。

      灵渠、郑国渠、都江堰同为战国时秦国在50年间修建的、历2000余年至今还在使用的三大水利工程。如果说都江堰的修建奠定了秦开缰拓土的基础,郑国渠的修建奠定了秦并六国基础,灵渠的修建则奠定了秦统一中国的基础,而一碗米粉,则起到了稳定军心、修成灵渠的基础。

      灵渠的修建,孙晧晖先生在其巨著《大秦帝国》第五部《铁血文明》(下)一书中对其修建背景及决策过程有精彩、透彻、细致的描述(我以为:《大秦帝国》一书堪称中国第五大名著,读之常令人泪流满面,感佩中国原生文明胸襟之博大、深厚。强烈建议大家阅读)。话说王翦领兵六十万,一战灭楚之后,给秦王赢政上书,“请对吴越岭南之百越部族连续用兵,一举平定南中国。”秦王知道此事甚大,牵涉面很多,需和王翦共同面商为妥,随和长史李斯从咸阳赶到郢寿,召开了一次秘密军事会议,议定进兵南越的三件大事。其一是进兵路线及统兵之人,议定兵分三路,一路从江东吴地南下,进入会稽山地,平定瓯越诸部,以任嚣为将:一路从洞庭郡南下,进入闽水山地,平定闽越诸部,以屠雎为将;一路从湘水南下,攀越五岭进入南海之地,平定番禺的百粤诸部,以赵佗为将。其二是决定每路十万大军,另三十万大军回归中原。这两个问题很快地确定了下来。而第三是后援保障。这让决策者颇为踌躇,原因是“自秦昭王之后,秦人多远征大战,上下深知后援畅通之重要。此次万里迢迢远离中原深入不毛之地,其后援通道无疑是闻所未闻的艰难。而楚国所以不能有效归化治理百越(战国之际,楚国长时间名义上对岭南有治理权—笔者注),其根本原因与其说兵力不济,毋宁说后援不济。军谚云:千里不运粮。盖长途千里输送粮草,其输送人马足以耗去自身所运之大部粮草,其成本之大,任何邦国无以承担。是故,秦军再度南下,其后援根基必然只能设在故楚江南之地,力所能及的越靠南越好。如此一来”……就又牵扯出“一个看似不大却又极为要害的难题,这就是秦军将士十有八九都是北方人,惯食麦面豆谷与牛羊猪肉。若以江南为后援根基就近征发,则只能以输送鱼米为主。若从河外安陵后援大营将北人食物运至江南大营,而后再越五岭下南海,则消耗将数十倍增长,根本无以承受。然若不如此,秦军将士能否适应,则又很难说。”你看,这里涉及了后勤保障的两个大问题,一是运输通道如何解决,二是食物的种类问题。对第一个问题,正在大家一筹莫展时,总领过郑国渠修建后勤保障的长史李斯突然间冒出了一句:“水路!可否水路设法?”““有水路还说甚?”蒙武走过来指点着地图高声道,“上将军(指王翦—笔者注)心思缜密,早派水工带着斥候踏勘了水路。这五岭之北,水皆入江;五岭之南,水皆入粤:两大水网各走各路,平行入海,你却如何从湘水进得粤水?”…“不”思忖的赢政突然目光炯炯道,“这个想头没错!若能开一水路,省却多少牛马人力?此等事,寻常水工不行。郑国!要郑国说话!”“对也!郑国!”王翦李斯蒙武异口同声。当此之时,距郑国渠修成已过三十余年了,依当时人的平均寿命五十岁左右来说,郑国既就是在(好在郑国的生卒不祥),当已是相当高寿之人了。所以,书中写到,秦王令赵高把郑国紧急从咸阳接来后,郑国见到秦王之后的第一句话是不无遗憾的说:“老夫高年,虽有心力,不足跋山涉水了!”“…但老臣给君上带来一人,足堪水事大任”。“噢 ?何人”“史禄。”“是老令的弟子么?”赢政很是惊喜。“不。史禄史禄,一个御史。”…“没有本名?”蒙武突然插问。“史禄史禄,官名叫了多年,老夫忘了他本名。”“臣知此人。”李斯一拱手道,“本名午禄,洞庭郡人氏,南墨士子。”“着!”郑国慨然拍案,“天下皆知,墨家治学,百工皆通。老臣与长史当年领工泾水,君上下令各郡县工师全数调来做工长,这史禄,便是其中一个!其时,他在陈仓县做田啬夫。因他与老臣几个弟子多言水事,成了老臣属下的得力水工之一。河渠完结,老臣见他文墨出众,又稳健干练,举荐给了丞相。后来,做了一个御史……”。于是,赢政召史禄相见,以下是小说中对史禄的描写及其与秦王和几个大臣之间的对话,君臣几个一打量,不禁相视一笑。为何?此人活生生一个当年的郑国:黝黑干瘦,阔嘴大眼颧骨高耸,草鞋斗笠粗短布衣,手中一支探水铁尺点地如同竹杖。山野间若见此人,任谁也不会想到他是一个王室御史。“足下从咸阳来?”李斯谨慎地问了一句。“不。我在江南探水,得老令急约,会于淮南。”“足下在咸阳没有公事?”大人不知。我这御史不同:丞相王绾大人当年派定我一个特异差事,巡监河渠事。后来,秦军每下一国,我便随之踏勘一国水事,向丞相府禀报列国河渠情势。”“那,上次灭魏水战……”蒙武突然一问。“灭魏水战,恢复鸿沟,都是我跟着老令。”…“老令举荐足下担岭南水事,可有成算?”王翦直入正题。“十之八九。”“这是地图,足下且大体说来。”史禄大步走上将台,探水铁尺指点着地图说:“君上、诸位大人且看,此乃湘水,此乃离水(漓江—珠江支流—笔者注)。湘水北入江,离水南入粤。两大水系之连通,唯在此处。其理何在?盖五岭南北,唯此地两水最近,其余之地,诸水远不相谋。且看此地,两水之间一座大山隔断,其实际路程不到二三十里。通连之法,凿山开渠,引湘入离!但能渠宽丈余,深数尺,便可行千斛之舟……。”“好!”蒙武喜极拍案。“军营水工说,这片山地南高北低,足下能使低水高流?”……“史禄一拱手到,”我午氏一族,原本楚国伍氏一支。皆因湘水洞庭水患频仍,我族自来在洞庭大泽与湘水两岸漂泊无定。……故此,禄自少时,已对湘南地势多有涉足。后入南墨求学,禄专修治水之学,曾随老师多次踏勘湘水。那时,禄之梦想,为洞庭民众,亦为我族人,拓以南进水道也!奈何楚国分治,国势衰微,此等水事无法提及,我方北上入秦……。”“上下之难,禄有两法决之。其一,决上水之法为:在渠口垒石,为铧嘴之象,头锐而身厚。石铧深入湘水三十里,逆分湘水为两。如此可激六十里水势,使其压入渠口,水积渐进,故能循岩而上。渠道开凿,绕山而上,以缓其坡势,如此水可上也!其二,决下水法为:渠道不走直,以山势多为盘旋,以减其流速,使舟行平稳,建瓴而下!然则,如此两法,便要加长渠道,两水间二十余里,渠道却要百里之长!”…“循岩而上,建瓴而下,好!”蒙武率先拍案。“老夫不通水事,听着也扎实可行”王翦舒心地笑着。“老令说成,准成!”李斯更直接。“公有此策,天下之幸也!”赢政离案起身,对着史禄深深一躬。…赢政道:“我意,效当年郑国渠之法,以史禄为湘离河渠令,以姚贾辅之,军民皆统于上将军幕府。”王翦思忖道:“此渠关乎重大,不若以一部大军先期凿渠,渠成后再进兵岭南。郡上以为如何?”赢政点头到:“也是。楚地新平,民力征发定然缓慢……史禄,此渠须得人力几多?”史禄道:“若是精壮士卒,十万足矣!”蒙武高声道:“如此正好!瓯越、闽越可先行南下,岭南渠成再南下,甚不耽搁。”“好!立即筹划,尽早成渠!”赢政当即拍案。于是,这件最大的南进后援工程风云雷电一般决断了,上马了。

      笔者之所以不厌其繁的把这段小说的内容铺陈在这里,是因为就自己的知识水平而言,自以为这是最接近灵渠的修建事实,逻辑连惯性强,把史禄其人及来龙去脉讲的最清楚,把灵渠修建地地形地貌、修建原理说的最明白,更易被大众接受的文字陈述。自己臆断孙晧晖先生浸润一生研究中国的原生文明与秦史,并在三十年前,在中国当时浮躁的社会中,用近二十年的时间,依据大量的史实,写成这部可留传千古的历史纪实小说,其中,不仅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秦代三大水利工程的修建,还对秦代修建的其它水利工程有一一考证,每每读来,令人肃然起敬。当然,做为小说,必然有演义的部分,然而,正因为这些演义,才让我们每项水利工程向世人展示了它的不易,它和时局的紧密联系,它的意义重大,它的入脑入心。如果要正襟危坐的纠起来,就权当是一家之言吧。我想,多一家之言比少一家之言要好,哈哈,这恰恰是秦代伟大精神之一。实际上,作者在这里还给我们留下了两个待商榷的问题。一是,从小说文字上看,留下修灵渠的是岭南之军,而这次军事会议定的岭南主将是赵佗,但从灵渠现在的介绍和碑文上看,基本上都认为是屠雎(是雎ju还是睢sui?小说上用雎,灵渠的现场介绍用睢,这也是一个问题)领军修建的,笔者无能力考证历史,留待大家去说,我相信这两个说法都来此对正史的考证。另一个问题是,如何解决秦军的食物品种,换句话说,如何让秦军适应食大米的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对当时的秦军很重要,也很迫切。实话说,秦人的性格是执着的,味觉也同样是执着的,到今天仍是如此。所以,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很好的稳定军心,减轻秦人的思乡之苦,也当是这次军事会议上的议题,不知是君臣把灵渠的问题定下来后一高兴忘了,还是会上议不出来一个子午寅卯,书中没有交待。我猜想:在十万大军不再长途奔波安下心来修灵渠时,军厨们也有了固定的炊房,有一个秦人大师傅,有一天突然间受到做面条过程中的启发,脑洞大开,把米磨成粉,发明了外形象面条的米粉。可以想象,修渠劳作了一天的秦军,回来突然看到久违了的一碗白光光,圆嘟嘟的面条摆在面前的那种狂喜之态。这种食物很快地普及到全工地,传到另两路已出征的大军中。这一猜想,在今天桂林市兴安县每年一屇的米粉节上印发的资料上得到印证,大意是说:攻打百越和修建灵渠的秦军多为北方人,以吃面食为主,对于当时南方出产的糙米很不适应,部队出现严重的水土不服、进食困难等问题。部队的伙夫创造性地想出办法,先把大米泡胀,磨成米浆,滤干水后,揉成粉团。然后把粉团蒸得半熟,最后再用人力榨出粉条来,形状与“面条”相似。同时,伙夫把当地中草药如桂皮、八角等,煎制成防疫药汤,混合到米粉中一起吃,助消化去瘴气,广受军士欢迎,逐渐形成了桂林米粉卤水的雏型。水街上灵渠左岸边叫秦堤的一段,立着的一块 “桂林米粉发源地——兴安”的石碑,也有这方面的简述。有趣的是,在水街和秦城交界处,灵渠的左岸开了一家叫“灵渠米粉”的店,可惜没有时间去品偿,不知味道如何,想是应该不错的。看来,米粉和灵渠、和秦人的面条是结下了不解之缘。

      再去兴安,是参加灵渠申报世界灌排遗产学术研讨会,会上的自助餐早上有汤米粉,中午有干米粉,味道都很对我的胃口,成为早、午每顿必吃的食物。会议期间,恰逢第十一屇米粉节开幕。一天早上,专门从住宿的酒店走到兴安的文化广场,找了一家吃饭人多、因节临时摆出来的地摊,又咥(读die,关中土话,意为大口的吃)了一大碗。临走的前一天晚上,找了一家据说是最好的,叫“促成米粉”的店家再吃了一次。走时,还买了几碗方便面形的带回来让家人品偿。哈哈,看来,我这个老秦人是和米粉也结下了不解之缘了。

      在这篇文章收笔之时,看到“桂林米粉产业发展座谈会”在北京举办的报道,愿桂林米粉越做越好,普及天下。据说:灵渠的世界灌排遗产申报工作已走完国内的程序,正在等待国际灌排委员会最后的审批,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相信米粉会为其助一大力,事情也会如人愿,一切顺利。借着这双遗产的申报成功,灵渠在新时代新水利中会再放新光彩。
 
 
 

 

Tags:

    审核:王辛石     责任编辑:王剑     编辑: 刘艳芹
365 com线路检测-秦水文化
如果您在本页面发现错误,请用鼠标选择出错的内容片断 ,然后同时按下“Ctrl ”与“Enter ”键,以便将错误及时通知我们,谢谢您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
网站地图联系方式
365 com线路检测版权所有 Copyright by Shaanxi Province 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   陕ICP备:14004168号
单位地址:西安市尚德路150号   邮 编:710004   网 站 电 话:029-61835268    邮 箱:sxsl_2010@163.com
硬件支持:陕西省水利信息中心   软件支持:西安迪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 话:029-86563859